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注册

登录

汉网首页

华策影视:影视寒冬,这是难得的机遇

正值戊戌岁末,影视公司们也纷纷交出了2018年成绩单,这一年经历了跌跌荡荡,寒冬中找不到春天的影子,不看业绩预告大致也能猜到几分。

黑天鹅事件引发税务风波、资本离场、演员片酬、收视流量造假等问题集中爆发,一甲子的影视剧行业根基被触动,政策上进入强监管时代。

近日,宫斗剧疑禁播的消息引发影视股下挫,行业从过度繁荣回归冷静,其实是这场恐慌背后的副产品,也难怪业内人士纷纷感叹这个寒冬确实冷。

影视剧龙头华策影视昨晚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在2018年这个行业急剧变化、调整、规范之年,公司依然保持整体运行稳健,在销售费用、减值准备计提同比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全年预计盈利约2亿元至3亿元,营收保持持续增长,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正。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货币资金约21亿元。稳健的表现在影视寒冬中对从业者们已然是个欣慰了。

所谓寒冬,其实也早有预兆。在影视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资本大量涌入,问题也随之而来。从2015年“一剧两星”开始,监管力度逐渐加大,逐步规范行业回归正轨。

这场寒冬对影视剧行业是件幸事,蕴藏着的机遇正等待着能够度过寒冬的从业者们。

寒冬中平稳过渡

自“制播分离”、民营资本进入市场后,影视剧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12年取证电视剧部数和集数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到2014年我国电视剧市场总规模到达了130亿元。

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开始着手给影视剧去产能,各路资本的涌入、并购的放宽、视频平台的兴起合力延续了行业的非理性繁荣。供给端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对行业弊病的探讨虽然被繁荣掩盖了音量,也从未停止。黑天鹅的集中爆发或许没有那么令人惊讶,早晚而已。

一个行业从爆发式增长到成熟,要经历挤出泡沫的过程,长期来看,行业将在治理中逐步回归更加健康的内容和商业生态。虽然短期内,影视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在与同行们共同经历一番洗礼后,华策算是为数不多能平稳过冬的幸运儿之一了。

对于公司而言,受市场大环境影响,2018年销售费用、减值准备计提同比均有所增加,但整体运行依旧保持了一贯的稳健,营收增长,净利润预计2亿至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正,货币资金21亿元储备丰富。

据公告,2018年华策全网剧开机12部,取得发行许可证14部,首播14部;电影(含动画电影)开机项目3个,上映8部,其中发行执行4部、联合发行1部、投资及主控宣发3部,累计票房逾17亿元;综艺及网生业务有浙江卫视《异口同声》、东方卫视《同学会》、“苏宁817晚会”、“淘宝造物节”、“1019抖音晚会”,以及与腾讯联合出品制作的《千年代购小十七》等竖版微剧。

凭借行业深耕的敏锐性和平台化优势,华策对题材方向的把控具有前瞻性,升级工业化平台也为其内容生产赋能。围绕内容布局的艺人经纪、整合营销、衍生品、音乐等业务也都有良好进展。在行业普遍受寒冬波及的情况下保持产能和市场影响力,平稳过渡。

熬过寒冬便是春

“行业会疾速洗牌,未来12个月,我估计至少会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公司退出或者基本退出这个行业;五年之内,这个行业里剩下的公司应该不超过1000家。这是个痛感明显的过程,但也是这个行业优胜劣汰、回归常识、凤凰涅槃的过程。”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这样说到。

补税、限价、题材调整,合规成为这一年的重点,一轮轮寒潮出清供给端,小公司的资金流断掉,借由资本进军影视剧业务的上市公司大举撤退。刺破泡沫的过程很残酷,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得以缓解,后者将会有更大创意与生存空间。

“一些从体系内出来创业的优质人才,可能会受到寒冬影响而创业失败,然后重新回归体系、回归大公司、大品牌,给头部公司带来人才回流。”编剧武瑶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寒冬影响时如是说。

不仅仅是投机者离开,更加健康的竞争环境、人才回流、行业进一步整合,寒冬带来的还有对优质内容的关注和投前映后评估体系的改进。

11月广电总局发布了最严限薪令,要求演员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随后,爱奇艺等6家公司发出联合声明,明星的片酬不得高于5000万。虽然明星限酬是否能一步到位尚待验证,但上游成本结构进入了调整期。

从下游渠道方看,流量不再是唯一的购剧标准,购剧成本、会员留存度等都会成为统筹考量指标,这也意味着市场对内容的要求更加苛刻,精品内容需求持续加大。

在价值投资者和资深从业者的眼中,寒冬中这场变革已有代表机遇的曙光渗透进来。

机遇前的自我修养

跟随市场快速调整顺势而为,华策影视在寒冬中的自我修养,大抵可以用综合能力+全盘格局来概括。

作为国内影视剧制片龙头,华策在规模产量、全网播出量、市场占有率、海外出口额等各个指标上稳居全国第一,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天天被喊“老大哥”,自然有资历可谈。能在动荡的2018年保持稳健,就不得不提到华策综合能力的底层建筑——“工业化体系”,这种前瞻布局也在市场震荡中得到了验证。

根据资料,2015年华策内部提出“二次创业”,工业化之路便由此开始。简单说就是搭建平台汇聚资源中台和职能后台,支撑创意前台规模化的制作优质内容,同时,大数据支持、内容评估体系、全流程风控体系能够减少试错成本,提高内容质量。

这也是华策抗波动性强的主要原因所在。

综合能力之二则是长时间对围绕用户做内容与价值观的判断与把控。这种能力难以言明,结果指向性却非常明显。2018年影视剧公司面临的诸多风波之一就是因题材、内容导向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已拍摄完成的剧不幸夭折。

头部剧投入动辄上亿,面对观众看剧口味的变化与内容审核双重风险,华策在18年1月成立了业内第一家大剧研发中心,进行主旋律作品研发,在随后的4月,广电总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即对打造精品剧提出了明确要求。

综合能力之三是人才布局,这也被看作是未来打破行业发展天花板的一大利器。

影视内容制作终归是文化创意产业,脱离“作坊制”需要人才的专业化养成。从编剧、导演、制片、演员,到摄影、灯光、美工、后期诸多要素环节,影视产业链面临着人才缺口。欢娱影视创始人于正曾分享到,“资本退潮后,影视行业需要专业的人才”。

除了自身的创意团队外,华策也极力支持鼓励年轻优秀的导演及编剧团队,投资了路阳的自由酷鲸、毕赣的荡麦影业;牵头成立华策影视育才基金、在集团内部设立华策克顿大学、与浙江传媒学院共建华策电影学院、推进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等,联合校企“产、学、研、用”培养专业影视人才。

当社会资源培养还未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时,华策开启了一种为自我储备动能、为行业输出资源的模式,在开发自身未来发展增量的基础上也将反哺于行业。

而在寒冬中保有长远眼光,可以负重而行,靠的是企业格局。

“做中国影视文化金名片,中国最卓越的文化出口企业”,公司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如是定位。

华策在将华剧推向海外的路上的确先行多年。公司也曾坦言,一开始“走出去”很困难,培养海外华剧观影习惯要牺牲企业利益。

从最初带着海报参展到成立国际发行部、建设“华剧场”、组建译制中心,到海外平台采购公司剧目,1万多小时的影视剧已行销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影视出海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近20%。

2018年,华策成为Netflix最大的国产剧内容合作方,《天盛长歌》也成为首部 “Netflix Original Series”级别中国古装剧。

文化传播需要载体,影视内容也会是中华文化加强全球话语权的领域之一。

《大唐玄奘》中有一句话说道,“一个人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

上一篇: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激发智慧停车行业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2019去往美国新途径-摩尔多瓦护照移民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

前瞻科技

商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