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上市供应链公司、中国供应链行业的开创者、深圳物流与供应链的名片···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在供应链行业享有非常不一般的地位。名气越大争议往往也会越多(就算腾讯、阿里、京东这种巨头,也不能避免这种烦恼)。最近几年围绕着现金流、负债率、利润率这些话题,外部对供应链的分析在2018年逐渐消停了许多,但对供应链行业,对怡亚通商业模式,外部的文章却依然令人觉得不得要领。笔者作为供应链这个苦逼行业做了8年市场的老人(虽然只是个2.5线供应链公司),对传播供应链行业、分析供应链公司的文章,除了默默的感谢作者关注供应链外,却也对很多内容的偏颇感到些许遗憾。
市值与企业经营不成正比,股市逻辑常常令人费解
最近几年怡亚通的股价不振,其实挺让人奇怪莫名的。2015-2017年,怡亚通的营收从399亿元增长到685亿元元,净利润从4.92亿元增长到5.95亿元,增长速度在偌大的A股市场也算是上乘了,但股价波动依然很大。经常有人说A股的上市公司市值跟企业的经营状况通常是不相符的,说的应该就是这种状况吧。作为一家业务量上千亿的企业,不到百亿的市值确实透着一丝诡异(阿里巴巴年GMV4.6万亿元,市值2.7万亿元,京东年GMV1.3万亿元,市值2400亿元,差距也没有怡亚通这么大)。
2017年,国务院工作报告要求培育现代供应链体系的东风刚刚吹起供应链行业这个风口,就被一波去杠杆的乱棍打倒在地,还踹上几脚,对此业内朋友多有感慨。去年国有资本入股了头部的几家上市供应链公司,民间资本也慢慢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供应链行业,2019年供应链是大有可为的。
轻资产运营自有优势,毛利率保持稳健
供应链公司是轻资产运营的企业,业务量不等于营收,营收增长不等于利润增长,我东家往年年末也常会推出些低价抢占市场的政策,业绩和营收自然是猛增的,利润就未必了,这种方式很难说得清楚是好是坏,只能说对于供应链公司稳定市场地位和抢占客户订单大有裨益吧,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想办法先站稳脚跟,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越是艰难环境越须如此。其实回头看怡亚通这几年的毛利率,也不算难看,2014-2017年毛利率分别是7.06%、6.98%、6.91%、7.24%,波动还是很小的,这也是供应链商业模式的特色之一,因为轻资产运营,库存风险很低,周转很快,毛利率向来是坚挺的。2018年的怡亚通全年的毛利率还没有公布,但前三季度的毛利率还稳中有升,在去年这种环境下算是奇迹了。
应收款与存货金额对于供应链行业不算难题
怡亚通2012-2017年应收账款和存货翻了两番有余,外部人看了可谓触目惊心。我这个行内人一开始也不太看得懂这背后的逻辑,后来才明白背后的真实情况。
2012年之前,怡亚通的商业模式跟现在的普通供应链公司比较相似,就是采购执行、分销执行这类型的低附加值、低利润但高周转的业务,应收和存货不值一提。但2013年起,怡亚通的深度分销业务(又称380平台)开始高速增长,深度分销业务与广度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怡亚通更深入介入品牌商和终端门店的供货过程,要在全国铺就了一张以快速消费品和家电产品为主的服务网络,目前怡亚通在这块做规模很大,已经覆盖了全国320个城市的200多万家门店,服务了2600多个品牌,整合了300多家分销商,管理着40万多个商品品类···如此庞大的分销网络,别说供应链行业绝无仅有,放眼全国能与之媲美的流通平台也屈指可数。2013年开始,380平台的扩张速度令人眼花缭乱,营收从44.6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01亿元,近十倍的增长当然要建立在高投入前提下。
在那个时候京东、阿里等巨头还没有看到线下分销商和零售门店的重要性,在这个时间窗口,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怡亚通每年投入的大量资金自然就会有巨大的回报,高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遗留下一些问题,比如上游订单和下游订单执行这个时间差所产生的应收金额和存货较大问题,但这些在供应链行业看到其实不算什么难题,因为供应链服务的特点就是订单操作过程中,货物的所有者其实不是供应链公司,而是上下游的企业,所有的货物和订单在怡亚通的流程中都有明确的来源(供应商)和去向(购买人),应收账款是有明确预期的,所以供应链公司才是轻资产运营的企业,供应链公司自身的库存风险是极低的,资产的流动性极好,应收账款的回收周期有保障,存货的变现性好,就能够快速回笼资金。供应链公司扩展和发展基本上伴随的就是资产的扩大和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所有权益没有大幅的增加的情况,供应链公司的发展必然能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表明金融机构对公司业务前景的肯定,才会大力支持公司的发展。事实上,怡亚通最近十年营收的增长也符合金融机构对怡亚通发展的预期。
资金保持良性周转,负债率持续改善
外界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疑问解释起来相对是容易的,但解释现金流和负债率这两个指标行业特色,却让很多供应链行业的人感到无从下手。大家往往会从供应链行业的流动性和轻资产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没有错。供应链本身是一种高周转的业务,在周转率有保证的前提下,引入银行授信,动用杠杆的力量就能最大限度发挥现金流水的滚动增值,取得最大效益。在银行资金源源不断导入的前提下,供应链的负债率高反倒更有优势。只是在去年国家金融市场去杠杆的风暴下,供应链公司就很难持续扩张了。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怡亚通的现金流和负债率有很大改善,2018年中报,现金流由去年同期的-22亿转变为19.9亿,资产负债率也同比下降1.97%,控制在80%以下,这个比例在行业内大约可以排在中游水平。供应链公司的业务和资金流动性比一般企业高很多,这个负债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银行和债权人也认为这是可控的。怡亚通2018年12月发行的债券实现超额认购,创怡亚通发行债券利率的历史新低,这充分说明了债券投资人信心。2018年去杠杆造成了市场上很多企业债务偿还违约,但笔者查询过,怡亚通全年没有任何的违约的债务,这也从正面说明其资金周转是良性的。
短期的货币资金囤积是惯例
供应链公司都喜欢喊穷,在很多外部人看到有点不可理解,明明看财报,不少供应链公司账上动辄就趴着十亿、几十亿的货币资金,怎么能说没钱呢?像怡亚通2017年末账上货币资金高达97亿元,其中非受限货币资金也有30.59亿元。其实,产生这个疑问依然还是因为外部人不了解供应链的商业模式。其实供应链公司的货币资金包含现金、银行存款和各种保证金,比如信用证、保函、承兑汇票、贷款等的保证金,这些是供应链业务运营过程中常用的结算方式,这些保证金虽然体现在财报中,但其实早已经不能当做自由使用的资金看待了。
因为年终各种结算需要,大多数公司都存在年终加大回款力度的现象,自然会造成短期货币资金囤积和波动,怡亚通也不例外,其实年末资金囤积再多对企业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因为这些钱大部分是周转资金,仅仅只是短期停留在公司账户而已,新财年一到,又会正常流转起来,该去哪还是会去哪,该付给供应商的就付给供应商,该返给客户就返给客户。这点,学过企业经营的都能理解,要真拿这些钱去还了负债,就必然影响后续的订单收付款,既不符合供应链的操作规范,也不符合商业逻辑。
很多人看不懂,可能也没打算看懂供应链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和价值,用普通的财务和商业角度、标准去衡量供应链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难免会出现偏颇和错漏,在笔者看来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供应链不像互联网、高科技之类行业,经常能得到各大媒体、专家的追捧和解读,大力科普自然就深入人心,更容易去评估企业的发展状况。供应链行业没有这种科普、传播的待遇,受众对其自然陌生的。所以,解决供应链公司的资本市场难题,根本原因也许不应该在资本市场去找,而是要在媒体、在传播、在公众中去呼吁、去投入、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