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领域,名目繁多的购物大促,花样翻新的带货程序,以及热情洋溢的种草文,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假象”:我们迎来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更新换代前所未有,社交需求碾压生存需求的时代。真的是这样吗?
年关已至,辞旧迎新,各大电商已经在年货需求上铺好战场,摩拳擦掌。不夸张地说,要想了解中国的消费现状,双十一固然最明显,但年货大促或者新春回馈,才是最客观、最能抹去互联网魔光的节点。在这时,电商是最中国的电商。平台热销单品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情绪,比如一件羽绒服。
全球最大的特卖电商平台唯品会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狗年的新春年货节期间,90%的销售业绩来源于穿戴类,而在二级分类中,女式羽绒服贡献超过一个亿的销售额,排名第二的是男式羽绒服,第三名的是女士大衣,然后依次是护肤套装、女靴。尽管唯品会的总部在广州,羽绒服并不太适用。但是它的核心用户以女性为主,深耕穿戴、美妆类多年。这个数据是能够反映出在特定时期全国消费的动向。
*数据来源:唯品会2018年年货节销售数据
一件羽绒服能够传递的社会信息是,过年是要回家的,这是一年唯一一次被官方鼓励、祝福的大型、短期“迁徙”活动,从南到北,跨城越省。羽绒服的实用性是相当强的,一个白领丽人在广州工作,不需要穿羽绒服,可是当她暂时封存玛丽的英文名字,以小花的小名重回东北时,在唯品会下单购买一件保暖的长款羽绒服势在必行,更何况唯品会的特卖模式又能部分消除价高的心理负担,毕竟一年只需要穿一次。元旦小长假期间,包括上海、南京、武汉等南方各城市纷纷飘雪,在没有集体供暖的城市规划中,一件羽绒服更加必要,多年来微博上也时不时有人调侃,东北人在广州居然冻感冒了,或者从北京回老家才第一次穿上雪地靴的段子。羽绒服热销,说明了中国人以家为单位的传统情结是很深厚的,并没有因为互联网信息的爆炸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相反,互联网的便捷手段反倒加持了某些传统仪式感。
电商平台的年货节,是解放了过年回家办年货的双手,而不是取消了这种表达亲情的习俗。
在决定过年回家的时候,就是做了一个卸下盔甲的选择,不做职场的社畜、戏精,无论是单身抑或成家,家永远是敞开最温暖的大门迎接自己。从一个大的城市回到小的城镇,就像广州的玛丽一样,你只需要做的是精打细算,选择放心的电商平台备好自己用、家人用的年货。“一枚印上归期的车票,是忙碌一年最好的句号。在颠沛流动的景色里,描绘一点重逢的表情。”(引自电影《四个春天》)。玛丽所信赖的唯品会,将在1月17日晚8点到1月21日晚8点之间开放长达86小时的新春回馈,无套路的裸价特卖让双城之间的脉动更快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