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大多数股民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受美联储加息、贸易摩擦、去杠杆等影响,A股、港股在2018年初进行回撤调整后,美股在下半年也终于结束了史上最长牛市。高峰之下,港股在2018年总市值和日均成交额均创新高(日均成交额为1093亿,较2017年涨幅近24%)。另一方面,一批知名新经济企业相继赴港美股上市,境外IPO的热潮席卷而来。
港交所力压纽交所荣膺全球募资王 中企境外IPO数反超境内
在2018年全球5大交易所IPO融资额的排名中,港交所之后,分别为纽交所、东京证交所、纳斯达克以及上交所。据富途证券统计,截至12月28日,2018年有204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发行新股,显著超出2017全年的168家,累计募资额约2722亿港元,较2017全年1282亿港元增长超1倍。
2014年,阿里巴巴放弃香港,改为赴美上市,成为当年香港市场最大的“滑铁卢”。2018年,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非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以及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来港上市,这是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
改革之下,“独角兽”创业公司上演了一场集体IPO盛宴,先后共有5家生物科技公司登陆港交所,分别是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以及君实生物,中国铁塔、小米集团、美团点评分列全年IPO融资额前三甲。
尽管新经济公司在今年所有新股中的数量仅占到13%,但合计募资额却达1360亿港元,在所有IPO募资总额中占比高达49%。仅小米集团和美团点评的合计募资额就占新经济公司募资总额的半壁江山。
作为历来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首要考察地之一,大洋彼岸的美股也不甘示弱。截至12月28日,2018年美股IPO的中概股达40家,同样刷新历史记录。40家新上市公司累计IPO募集资金约84.7亿元,是2017年全年美股中概股IPO募集额34亿元的2.5倍!
在A股IPO审核趋严,IPO过会率大幅下滑的影响下,2018港美股中概股IPO数量创下历史记录的同时,也首次超过国内A股上市数量。今后CDR及科创板注册制给中概股回归带来怎样的影响,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破发潮背后另有真相 打新收益如何提高?
在IPO盛况之下,港美股破发潮的声音也从未停断。然而,在港股204家受统计企业中,66家在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119家公司却取得上涨,破发率为31%;美股则为38%。2018年IPO首日破发率虽不如2017年,但也只是处于历史中游水平。
不过若以12月28日收盘价计,于2018年上市的中概股破发率则立马飙升至72%和75%!
李小加在回顾2018香港IPO市场一文时也谈到了新股破发现象。他称,新股是否破发与上市公司的质地优劣并无必然关系,破发的不一定是坏公司,好公司不一定不破发,破发的参照系只是IPO时的发行价,只是投资者不断根据市场冷暖、估值高低调整预期的一种自然反应。
不过作为个体投资者参与打新,还是更需要在择时选股上下功夫,利用工具辅助判断,例如港股打新中的新股认购倍数和暗盘数据。
以认购倍数为例,今年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的新股中,普遍认购倍数较低,而首日涨幅大于30%的新股,散户认购倍数基本在300倍以上。认购倍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市场各方对新股的认可程度和受追捧水平,认购倍数高的股票甚至动用融资(孖展)都不一定申购的到。这也是尽管新股首日上涨概率超过50%,但不建议无脑打新依旧的原因。
而在申购结果公布后,股票挂牌上市前,投资者可以利用暗盘进行提前观察股价甚至交易。根据富途证券统计,认购倍数高的新股,其暗盘交易普遍取得上涨,并且暗盘价格大幅上涨的新股,上市首日也普遍变现抢眼,即认购倍数与暗盘表现、暗盘表现与首日表现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此,当投资者发现某支新股认购倍数较高,即可关注上市前一日的暗盘交易,如果取得上涨即可选择卖出,这样将提前锁定收益。同理,当观察到新股暗盘涨幅抢眼,并且之前并未中签新股,则亦可考虑通过暗盘再次入场,这样也有较大概率在次日正式挂牌交易中获取收益。
在2018年受统计的暗盘交易新股中,上涨个股123只,占比66.5%,平均收盘涨幅28.5%。而在暗盘上涨的个股一般都会在次日开盘时复制上涨走势:正式挂牌日上涨个股占比则为60.8%,其中上涨个股的平均涨幅为34.7%。
洗牌加速2018新经济哪家优秀?
当经济全球性的增长面临困境时,近些年以“高精尖”姿态站上历史舞台的新经济公司发展愈发引人关注。2018年,经济环境的变化加速了新经济业内本身的竞争和淘汰过程。
新经济公司赴港美股IPO达到阶段性高潮,创下新的历史记录后也留下了令人不得不深思话题——新经济公司能否引领二十三世纪经济走出困顿,成为突围下行阴霾的先锋军?现在让我们放大新经济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