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注册

登录

汉网首页

浙大教授王立铭 罗振宇跨年演讲说的癌症慢性病化正在发生

罗胖跨年演讲的时候我们几家大学同学在广州集体溜娃,在广州难得一见的寒潮里冻得瑟瑟发抖。等回了杭州才有机会好好听听罗胖同学的演讲。必须承认,四五个小时的演讲里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还真心挺多得。当中最打动我的。其实是这么一句话:

“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句废话么?作为这颗星球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接受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活好自己苦心经营的小日子,全世界得有70多亿人是这么干的吧?

没错,但是总这么干,不意味着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干,不意味着你是主动选择这么干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骨子里是个悲观主义者。当然了,其实也许所有极度依赖逻辑思考的人都是悲观主义者,因为我们凭理性知道,历史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过去的经验不管再成功,都不能直接照搬到未来,所以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突出地体现在我给自己买了一大堆人寿和重疾保险,尽量避免一切高风险投资,恨不得在家里储备地震应急食物和工具包。哦还有,作为一个没多少钱的中年人,却天天关心房价CPI和SP500,想到自己这点存款30年后还够不够退休生活费就会焦虑。

实际上,在我的专业领域,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悲观主义思想。

整体来说,现代生物学研究到现在,已经到了一种不来一场范式革命就难以为继的地步了。科学家们发现的技术细节越来越多,但是没人知道这些细节怎么能被有机地整合起来,给我们描绘一个关于生命的完整图景——换句话说,面对生物学现象的惊人复杂性,人类还没发展出一种处理它和再现它的思路和方法。而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需求,从延年益寿到强身健体,从癌症高血压到骨折白内障,生物学研究在大多数时候连问题的皮毛都还没有摸到。

所以每次有外行朋友问我,哎你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彻底攻克癌症啊?高血压这病能不能开发一个特效药啊?我们怎么会脸盲,为什么会生气、如何回忆起好多年前的事情,又为什么比猴子猩猩都聪明?我只能无奈的笑笑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而且,我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有没有机会最终知道。

那怎么办?强迫生物学家们都下岗,都退休,都自杀不成?

然而有意思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了。

如果你抛开这种宏大叙事的视角,不去追问类似“什么时候我们能彻底攻克癌症”这样的大命题,一竿子插到再具体不过的小问题去追问,你会马上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面貌。

是的,宏观来看,人类还没有彻底攻克癌症,每年癌症还是会在全世界带走近千万条生命。

但是微观来看呢?

比如说吧,具体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一种癌症,格列卫(也就是“我不是药神”当中的救命药)一种药物就足够彻底治愈大部分患者。

比如说吧,具体到前列腺癌这一种癌症,手术加药物治疗能让患者的寿命和健康人毫无差异。

比如说吧,在过去10年,超过150种癌症新药进入临床应用,基于全新概念的癌症免疫疗法在过去几年也终于开始开花结果,进入一个又一个具体癌症的领地。

比如说吧,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人的癌症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都以每年一两个百分点的速度稳定下降。虽然中国数字实际上还在快速上升,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可以复制美国的变化趋势。

比如说吧,就在2018年,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的三种宫颈癌疫苗终于全部在中国市场上市,中国人不再需要跋涉千里到香港或者国外去注射疫苗了。

比如说吧,就在2018年,中国抗癌药物的进口关税彻底取消,十几种昂贵的抗癌药物进入医保,这意味着中国癌症患者的治疗成本有希望大幅降低——而这几乎一定意味着癌症患者生存机会的提高。

如果宏观的看,我们还是得承认,所有这些进展——或者用罗胖的原话,“小趋势”——全部加在一起,都远远称不上彻底、全面的战胜癌症。很多时候投入几十上百亿美金开发出来的药物,只能针对某种稀少的癌症类型,只能让很小一部分患者收益,只能平均延长患者们几个月的寿命。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患者,某一个家庭,某一种癌症,某一个药物,某一笔帐单。。。这些微小的变化却可能会起到惊人的效果。

只不过当我们登高望远指点江山的时候,这些散落的喜剧会被所谓的“big picture”平均掉,稀释掉,彻底逃脱我们的视线范围而已。

更重要的是,这些千千万万的小趋势叠加在一起,带来的可能就是革命!

这几乎肯定不是一场一夜之间涤荡人间的革命。必须得说,癌症这种疾病深深植根在每个细胞生命旺盛顽强的生存和繁殖欲望当中,可能已经伴随了地球生命好几十亿年,可能将会永远伴随着人类这个物种。我不太相信未来会出现一种什么天外飞仙式的办法替我们一劳永逸的驱除癌症。

你看,宏观上我仍然是个悲观主义者!

但是这场革命却很可能用一种微观的、渐进的、难以察觉但却无比坚定的方式发生。

比如说吧,一种药物只能让患者多活几个月,然后癌细胞就会变异、耐药、复发是吧?那如果我们开发出几十种、上百种这样的药物,轮番上阵,一种失效了就换一种呢?实际上,今天对抗癌症的战场上已经用上了这样的思路。比如前列腺癌吧,医生们和药物开发者们其实不指望一次性解决癌症,他们需要的,只是新药出现的速度比癌细胞变异的速度快。这就够了对不对?

比如说吧,一种药物只能让很少一部分患者受益是吧?没关系,用同样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罕见的癌症类型,等这样的办法多了,加起来是不是就能覆盖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了?比如非小细胞肺癌吧,解决了由于EGFR基因突变导致的癌症,再解决由于ALK基因突变导致得癌症。这样做下去,结果会是如何?

在比如说吧,外科切除手术仍然是治疗癌症的首选方案。但是怎么保证切的不留后患又不过度治疗始终是个难题。那我们用显微镜仔细看,用人工智能帮我们看,用高强度射线帮我们切行不行?从宏观上说,想要做到切掉100%的癌细胞,同时不误伤任何一个正常身体细胞,大概理论上就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技术上是不是可以持续接近这个目的?

癌症到了晚期就比较难治,那我们把战场前移,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点开始治疗,让生存率提高几个百分点,行不行?我们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把癌症的发病率降低几个百分点,行不行?

宏观上,我们必须接受癌症和我们长期乃至永久共存的环境,接受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好友在或早或晚会换上癌症的事实。所以如果你始终在纠结“什么时候我们能彻底攻克癌症”这个问题,你可能要长期悲观和沮丧下去。

但是微观上,这些细微的进步正在拯救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家庭。这些细微进步的积累,也可能润物无声地带来一场真正的革命,最终把癌症变成一种彻底的慢性疾病。到那时候,人们仍然会得癌症,但是处理方案可能就和今天给自己配一副近视眼镜差不多!

你看,这就是微观视角的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相比谈大趋势的人,关心小细节的人更容易充满乐观和获得满足。

而实际上你注意到了没有?罗胖讲的中国故事,和我讲的医学故事,有一个共同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是高度协同的。那个时代里,我们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区分大历史和小日子,只要跟随历史的大河奔流,也能收获个人的小确幸。

这在中国故事里,就是过去40年代高歌猛进的中国改革开放。

这在医学故事里,就是人类用消毒灭菌技术、用抗生素的发现和发明、用统计学工具,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犁庭扫穴大扫荡的过去100年。

在那段日子里,只要你赶上时代的班车,你看一眼历史的流动方向,你大概率就会被簇拥着飞速前进,自动成为万千受益者之一。实际上没有这两个故事里的大革命,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机会降生,没机会活着看到这篇文章。

但是今天,容易打的仗打完了,容易摘的果子吃光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下的世界面貌,开始背离了!

如果你只盯住宏观视角不放,那你大概率会和我一样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毕竟不管是中国故事还是医学故事,我们都开始进入地雷阵和深水区,进入过往经验失去效用的无人地带了。顺便说一句,同样的情绪其实还会催生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情绪,那就是期待什么神迹降临,一夜之间带走所有新问题,让我们回到熟悉的田园牧歌时代。

在我的专业领域,贩卖癌症仙丹,推销祖传秘方的,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这个心理。

而更健康的态度是什么呢?

是接受宏观之后,在微观有所作为;

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是理解了问题的困难之后,仍然试着去解决问题。

这个世界也好,我们的国家也好,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难题也好,都到了需要我们紧盯着微观视角下的微小改善,用今天的涓滴细流。去未来汇流成大江大海的时代了。

而我们期待的下一次革命,因此可能就会出现在不远的地方。

上一篇:大英博物馆x兰欧酒店正式上线,跨界赋能能否“洗牌”中端市场?

下一篇:郎平携手久降堂,共同关爱高血糖人群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

前瞻科技

商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