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变革的新风吹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写下了序章。
1984年,经济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一批极富个性的城市创业者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张瑞敏、柳传志、王石……中国第一代创业者用日后非凡的成就,为这一年注入了“中国现代企业元年”的非凡意义。
改革开放历经40年,中国现代企业发展也度过了34个春秋。当今年张瑞敏入选改革先锋时,我们恍然发现那一代人已纷纷隐去,却唯有他仍在破立中前行。他在30年前与曾经的企业先驱们同行,又在30年后与新时代的创业者为伍。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企业历尽千帆。张瑞敏与海尔不曾掉队,每一个十年都在百舸争流中成长。从濒临倒闭的小厂到跨入世界500强,海尔一直葆有生命力的原因即是承袭1978年的风骨,坚持着自以为非的变革精神。
无质量,不企业
张瑞敏曾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
的确,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都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更重要的在于,张瑞敏将改革开放中持续变革创新的精神融入到了海尔的基因中。
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面对的不仅是147万元的亏空,更是一个人心涣散的工厂。那一年,对于张瑞敏来说,算不得幸运的事情,因为他接手的只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但对于青岛电冰箱总厂而言,这却是最幸运的事情,因为它等到了张瑞敏。
张瑞敏上任的第一次变革,便是推出了甚至包含“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在内的十三条规定。这十三条规定放到今天来看,自然觉得有些好笑,可在那一年,它的诞生却代表着张瑞敏“活下去”的决心,也给了海尔活下去的希望。
而1985年,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彻底掀开了海尔强化质量观念的大幕。尤其在那个物资匮乏、重产不重质的年代,抬起大锤的张瑞敏便如同带着海尔为自己纳上一纸“投名状”,他们不想要什么宽松的退路,唯有向着“名牌”进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
于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临近尾声之际,海尔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质量金牌,就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事实上,海尔的那枚质量金牌对于整个中国企业界而言亦是意义非凡,它把无数人从安于守成的美梦中叫醒,用沉甸甸的成绩告诉他们,“无质量不企业”。
海尔活了,这大概是对那个年代最好的概括。但这“起死回生”并不是什么奇迹,不过是自助者天助之而已。
为企业注入变革的灵魂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也同样激励着中国企业向着更高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张瑞敏不是一个止于守成的人,面对全新的时代机遇,“活下来”的海尔转而向着“强起来”进发。建立海尔工业园、海尔冰箱股票上市等一系列事件,让外界看到了海尔的全新活力,但对张瑞敏而言,这个过程经历了山重水复,也等到了柳暗花明,其不是一帆风顺,但绝对没有退缩的理由。
就像海尔人信奉的那样,“不变则亡”,沿着多元化战略进发的海尔,正探索着新时期的变革。而在这个时期,张瑞敏率先将企业文化的概念提炼出来,并以“吃休克鱼”的方式,通过输出海尔文化,盘活了那些被兼并的企业,并持续壮大着海尔。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间尚处于混沌状态,海尔文化的渐成体系无疑是张瑞敏对于现代企业的全新思考。如果说过去的企业只是一个冰冷的赚钱机器,那么多元化战略阶段的海尔,便已经在尝试为企业注入灵魂。
1998年,“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成功入选哈佛商学院,张瑞敏也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企业家。而这一年,又恰好是改革开放20周年,也许冥冥之中自有些机缘,借改革开放东风而生的海尔又一次在时代的节点上证明了自己,海尔不仅是一家赚钱的公司,更是一个有灵魂的企业。
《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作者潘夏琳教授将张瑞敏称为“时代的敲门人”,而作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企业家,张瑞敏也确实为中国企业敲开了西方最高学府的大门。有第一个人,便会有第二个人,商业模式不再是西方人的专属,中国人的故事同样能登上世界的舞台。
人人都是CEO
2001年,中国加入WTO,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从此融为一体。而对中国企业来说,扬帆出海的大航海时代已然降临,海尔也加入了这股“走出去”的浪潮之中,并成为了领航者。
与大部分国产品牌出口创汇不同,海尔在其国际化战略伊始阶段便坚定了出口创牌的“先难后易”之路。出口创汇与出口创牌一字之差,但一个是海外代工,牺牲品牌价值追逐利益,一个坚持自主品牌,放缓资本增速培育品牌认知。时至今日,海尔仍旧坚持着它的海外创牌,并已实现100%的自主品牌率。
在那个年代,中国企业品牌意识尚未兴起,海尔的出口创牌一度被视为“离经叛道”。事实上,在走出国门这件事上,关于海尔的质疑就不曾停息。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厂引发业界争议,一篇《提醒张瑞敏》更是振聋发聩。可张瑞敏终归是个自以为非的人,他知道未来的市场在于开放的世界,而不是闭门造车。
做一个叛逆者,需要勇气,更需要坚持。幸而张瑞敏和海尔一直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终是成就了其全球白电第一品牌的地位。
与此同时,走向世界的海尔亦在进行着深层次的探索。2005年,在全球海尔经理人年会上,张瑞敏首次提出了“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让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范式诞生于海尔。从这一年起,海尔对人单合一开始了十余年的探索,并持续迭代着新的价值。
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人单合一最为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它强调用户核心,也认为员工第一。在人单合一下,企业不再只有一个CEO,而是人人都是CEO。
2005年的海尔开启了全球化品牌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张瑞敏也凭借着人单合一,正式向传统科层制发起了挑战。有人说,张瑞敏颠覆科层制的企图无异于“自杀”,可在张瑞敏眼中,他的变革道路是在“自杀中重生”。
“人人生而平等”,《独立宣言》中的这句话同样代表着张瑞敏的心声。如果说上一个十年张瑞敏试图为企业注入灵魂,那么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张瑞敏便率先阐述了属于中国企业的管理范式,并为企业注入了一个更为具象的灵魂——人。
人单合一,东学西渐
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大军繁盛的十年,也是海尔探索网络化战略的十年。这一个十年,与张瑞敏同期的第一代中国企业人渐渐淡出江湖,第二代第三代企业人正成为中流砥柱。
老兵不死,渐凋零。可张瑞敏并不属于那个老兵,甚至他比那些年轻一代更有冲劲。因为他一如既往地探索着人单合一,并开启了海尔的“人人创客”时代。
在员工创客化的进程中,海尔彻底打碎了传统企业的围墙,化身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全球的创业者来海尔创业。张瑞敏曾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则是新生。”海尔的新生,就在于让员工化身创客,其属性从经济人、社会人逐步演化为自主人。
与此同时,海尔的全球规模也在逐年提升。2011年,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电机多项业务;2012年,海尔收购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2016年,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GEA),构筑起品牌生态。
海尔生态品牌的打造,为其建造起了一支航母舰队,但这并非是张瑞敏最为看重的东西。张瑞敏常常拿自己一条布满方程式的领带开玩笑,说他一直在求解,至于求解的内容,即是人单合一走向全球与海尔的物联网引爆。
人单合一在三洋、斐雪派克、GEA身上都获得了成功,这也成为了首个成功运用于西方企业的中国商业模式。而在2018年,凭借“海尔:一家孵化创客的巨头公司”案例,海尔第三次登入哈佛商学院,人单合一模式也正式被西方管理学界所认同。
东学西渐,对中国企业管理界而言,人单合一实现的是从0到1的突破。张瑞敏不再只是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企业家,亦是第一个将东方模式运用于西方企业的中国人,但这不是他的终点,甚至说他并不想要终点。
即如张瑞敏常说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张瑞敏和海尔的变革没有终点,只不过是不断回答着时代抛出的问题,而后等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