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陈磊报道】“我们这代人直接受益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我就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没有可能考取奖学金留学德国,为中德合作做点贡献的可能。”首位参选德国法兰克福市长的华人、黑森州外国人参事会参议员、德国侨商会主席杨明近日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杨明称,自己在德生活超30年,既了解中国,又受到德国朋友的信任,深感肩负介绍真实中国的责任。
杨明。(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通讯进步见证中国变化
杨明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彝族名字约莫史波。受益于改革开放,杨明于1980年考取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就读畜牧业加工专业。因为外语能力突出,他在1985年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公派留德。
杨明说:“当时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非常兴奋,对德国充满向往。飞机经停沙特,飞行了20个小时,第一站就是法兰克福,后来它成为了我的第二家乡。”
他说,当时他和同学们都十分珍惜留学德国的机会,积极向上,很有使命感,希望能够学到一些东西,为国争光,报效祖国。初到德国时,对于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印象深刻。
他以通讯的进步来说明时代的变迁。上世纪80年代,杨明半年才能和家人通一次话,家人还需要到地市一级、甚至是省一级的邮电局。90年代后,通话慢慢变得方便了。过去,成都到西昌,要坐一天的火车;现在,高铁直通,三个小时就能到达。
杨明表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随着中德关系的发展,现在法兰克福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相比而言,法兰克福的变化却不怎么明显,与27年前相比,“只是高楼更多了一些”。
从波恩大学毕业后,1990年,杨明在法兰克福找到了第一份企业咨询的工作,从此在这里生活。
杨明说,华人在德国政治领域还是一个短板,自己的参与也是机缘巧合。自己本职是做企业咨询,从小事做起,推动中德间的企业服务和文化交流。进入法兰克福市和黑森州一级外国人参事会之后,慢慢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义务参与更多,以进一步推动中德交流,促进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维护华人的权益。从个人角度来看,参政议政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
他认为,华人融入德国社会的时间并不长;此外华人很勤奋,喜欢埋头苦干,多出各方面的专才,但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不过随着华社的发展,这种情况也有了改观。尤其是在欧洲的政治环境中,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在民主议政的体系中,为华社发声。
他对记者表示:“通过外国人参事会这个平台,可以机制化地提出议案。后来许多议案都被市议会和州议会采纳,使我更加意识到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参政议政的必要性。”
发起表彰法兰克福外裔模范市民
自2016年开始,法兰克福外国人参事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庆典仪式,表彰杰出的、具有外国血统的模范市民。市长、市议长、市议会各党团负责人都出席了活动。今年该活动还首次推广到了黑森州的层面。
杨明是颁奖庆典组委会成员,也是该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说,该活动得到了法兰克福市政府和各界人士热烈反响,更得到了黑森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默克尔总理的赞赏和支持。杨明表示,对于外裔杰出人物的表彰,有助于广大市民了解他们对于城市发展的贡献,利于城市的包容和和谐。在当前欧洲乃至德国排外情绪有所增长的大背景下,举办这样的活动的意义更加凸显。目前,共有六名来自于金融、航空、教育等领域的中国公民获此殊荣。
此外,杨明关于“在法兰克福建立世界公园”和“在法兰克福建立移民博物馆”的提案,也得到了市议会的通过。杨明说,世界公园的想法是基于法兰克福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目前地址已落实,公园规模不大,主要是提供市民和游客一个了解城市多元文化的地方,届时大家也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少中国元素。移民博物馆的出发点则是希望反映移民在德国的社会人文和历史变迁。
去年9月,在法兰克福市政厅罗马厅举办了《无名英雄》展览,旨在纪念在二战悲剧中为了保护犹太人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人道主义者。展览第三部分《生命签证》以中英双语的形式介绍了时任中华民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向犹太人发放超过1.6万份“生命签证”的人道主义壮举。杨明是展览的发起人之一。
去年10月,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杨明积极参与,促成法兰克福外国人参事会联合中国文联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老歌剧院举办了“莱茵华韵”京剧交响音乐会,2200多名中德各界人士观看演出。
杨明成为首位参选法兰克福市长的华人。(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陈磊 摄)
参选法兰克福市长:中国需要被解释
今年2月14日,法兰克福当地主流媒体《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 Rundschau)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对于首位参选法兰克福市长的华人杨明的专访。
杨明对记者说,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这篇文章就在市议会内部交流群中转发了上千次。文章以“问答形式”详细介绍了在法兰克福的中国社区、杨明的背景以及其作为市长候选人的竞选纲领。
在问答的最后,杨明还坦率地回答了关于中国人权和民主的话题。杨明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和谐相处、生活。我祖籍四川凉山,是彝族人,而中国的少数民族还包括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等。改革开放40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人温饱和教育问题。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证。过去的五年,中国年均减贫超过1000万人,这是极为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在文章发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采访以“问答形式”的形式进行,这个问题原本应该是“您如何看待中国的人权状况?”但在初稿中,《法兰克福评论报》的编辑却改成“中国人权民主状况非常不好,您如何看待?”
杨明说道,在“问答形式”的采访中,如果采访方擅自扭曲问题,被采访者有权拒绝采访。所以我第一时间进行了交涉,据理力争下,《法兰克福评论报》以尊重事实的态度,如实客观地发表了原文。
杨明对记者说,德国媒体对于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对中国的真正了解十分有限。尤其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他们带有成见的、死板的、意识形态化的一面就显露出来了。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偏见,所以才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与他们沟通,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加强理解与互信。
他进一步说道,中国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对世界的贡献太大了;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能够实现脱贫、让人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需要“被解释”,从而被接受。现在需通过更加多元、务实、坦诚的方式,向对中国感兴趣的、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的外国人施加影响力。他说:“我在德国生活超过30年,与各个圈子的人打交道,既了解中国,又受到德国朋友的信任,深感肩负介绍真实中国的责任。”
推动华文教育走进德国课堂
2016年1月,杨明当选黑森州外国人参事会参议员。他利用这一联邦州级的参政议政平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在黑森州的发展,让华文教育走进德国课堂。
黑森州与中国的关系密切,双方在政治、经贸、投资、旅游、教育、体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互信与合作不断加深。华文教育事业虽然如火如荼,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还没有哪一所中学将中文列为义务选修外语课(即成为德国“高考”选项)。杨明对记者称,该问题甚至此前从未被州教育部提上过议事日程,这与黑森州在中德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不相符。
当年2月,杨明组织成立“推动华文教育走进黑森课堂工作小组”,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决心“集体攻坚”。10月,工作便取得进展。州教育部选择法兰克福市里德贝格中学(Gymnasium Riedberg)和盖森海姆的汉森贝格中学(Internatsschule Schloss Hansenberg)作为试点,将中文列为义务选修外语课。
杨明对记者说:“两年多来,州教育部官员多次去中文学校和中文课堂考察。现在,将中文列为‘高考课程’的黑森州中学达到22所。”
杨明积极助力华文语言文化,除了认识到其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互通、消弭彼此间的成见与偏见之外,更缘于浓浓的“家庭情怀”。
他的母亲阿角是四川大凉山第一位彝族女教师、凉山民族教育事业的最早开创者之一。阿角把一生奉献给民族教育的感人故事,被记录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烛照凉山--大凉山上的文化播种人》一书中。1955年阿角被评为中国一等模范教师,在国庆庆典上,周恩来送给她一块手表,勉励她办好山区学校,点燃民族教育的希望。这块手表也成为了杨明母亲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此外,杨明还在2011年6月出资数十万人民币,在西南民族大学发起和成立了以其彝族名字命名的“约莫史波助学金”,先后帮助360名西部各民族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搭建德欧中小企业赴华投资平台
从2016年开始,杨明开始推进德欧中小企业中心项目,为德国中小企业抱团去中国投资提供无缝对接的一站式服务。杨明说,自己的本行是企业咨询,通过中德间各大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中心接受德国企业以抱团的方式落户,希望产生集群效应;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服务于他们转型升级的需要。
该项目已在中国杭州、太原、淮安正式启动,通过展销、设立代表处、办事处直到最后在中国设立公司、工厂等系列措施,帮助德国中小企业拓展在中国的业务。这也可以视为德国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新的解读和合作的具体实施项目。
目前,杭州已经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6万多平方米的德国中小企业中心展销场馆、办公场所及公寓等设施,吸引近60家德国公司入驻。
杨明介绍,先期位于杭州、太原、淮安等地德欧中小企业中心将免费提供展销场地、办公场所以及企业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真正体现“德国工厂体验、德国国家体验”新的商务模式,特别是对入驻中心的企业公司提供全方位人力资源一站式服务。
(编辑:秋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