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落下帷幕的喜马拉雅123狂欢节,将方兴未艾的知识服务再一次推上风口,3天成交额突破4.35亿,覆盖328个行业领域,2135万用户参与,一系列的数据显示知识付费正在持续升温,竞争型社会给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注定难以消解,相较传统教育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各层面的门槛,知识付费已成为多数用户应对焦虑和充电需求的最优选择,某种意义上,后者远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补充那么简单。
“一年花不了几百块,却能在洗漱时、通勤路上、入睡前学习一小段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很大收获,平时工作强度太大,根本不可能有时间专门系统地去学习,这个钱花得还是很值得的。”这是来自某内容付费头部平台用户的心声,而在这个群体中,90后占多数,他们的复购率也是最高的,超过70%。
对于知识付费的一路高歌,行业内也有人表示忧虑,行业的热度一方面体现了用户的求知热情和购买意愿,同时也酿就了知识供应端的野蛮膨胀。
“现在大量付费内容的讲师,质量好一点的是媒体人、野生知识分子,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打着知识幌子的骗子。一群电商玩票的loser摇身一变成了教人做电商的老师,而这些人自己从未在这个行业收获任何成绩,甚至根本都没入场。”鲜知学院CEO郭譞不无担忧的说道。他认为,长久来看,“人人皆师”的局面一定会对知识服务生态造成巨大的伤害,“从自媒体诞生以来,人人得以表达的权利确实得到释放,这无疑是技术驱动的社会进步,但放在知识付费领域,就没这么乐观了,用户看一篇免费文章,可能只是当做消遣,或者作为对眼界的一种扩充,但当他掏腰包来听你讲课,就意味着他天然的对你和你讲授的东西有一种更强的信任,如果这种信任是错的,则是对个体的一种误导,如果太多人频繁地信错,就是对群体求知热情的伤害。”
郭譞还认为,知识付费的主力消费人群是90后,而这也正是隐患的症结所在,年轻人本身知识和经验沉积不够,甄别能力自然有限,这就给了大量伪专家伪大师可乘之机,利用用户的焦虑,贩卖未经打磨甚至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所谓知识和见解,无疑是种荼毒。对于用户而言,偏听偏信不如不听不信,对于平台而言,连接知识输出者和用户的使命之外,还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比如对知识输出者多做一些审视和把关。“鲜知学院的做法,就是只和高等院校或者行业权威机构的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老师合作,帮助他们连接求知者,目前的社会现实是象牙塔里的师资力量都远远没得到充分释放,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社会上的所谓的‘老师’来传道授业,眼下的任务,就是把这一部分做好。”
对于整个行业,郭譞表示报以极大的热忱,“我们把鲜知学院看做毕生事业,绝对是看好并且热爱这个领域,一句话:求知永无止境!也正因如此,更希望全行业都能保持一种警惕,构建知识需要积年累月,而毁灭知识却只需一朝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