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正能量内容创作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在会上探讨了近年国内纪录片呈现的年轻化趋势,并为近年一批互联网属性明显的优秀纪录片提出了“网生新派纪录片”的新定义。
如今,纪录片行业正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开端。李旎表示:“2016年以来,纪录片和互联网开始产生化学反应,《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等优秀作品在网络走红,纪录片快速走向以往被业界主流忽视的年轻人。在这第三次浪潮下产生的纪录片作品,大多数由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制作、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和传播,我们将它们定义为‘网生新派纪录片’。”
哔哩哔哩副董事长兼COO李旎
年轻化趋势不可避 怎样理解“网生新派纪录片”?
在李旎看来,网生新派纪录片在保留纪录片真实内核的基础上,形态丰富多变,不拘一格。一些纪录片创作者探索全新的表现形式,对传统纪录片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推出先锋实验性的作品。
B站自制的《历史那些事》采用“纪录片+小剧场”的二重结构,小剧场风格轻松幽默,但内容均来自经严格考证的史实。第一集片尾,主角苏轼就化身说唱歌手,将坎坷人生际遇和超然处世态度融进风趣歌词,在年轻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李旎透露,“《历史那些事》前六集的观看互动比已经达到6:1,每六个观众就有一个投币或留下弹幕评论,这在纪录片内容中是很罕见的。”
内容生活化、表现手法“接地气”、注重观众体验和感受,这种“人本主义”倾向是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另一大特点。
李旎以近年在年轻人中颇具话题度的两部作品举例,“《我在故宫修文物》本来可以做得很严肃厚重,但是它选择舍弃宏大历史叙事,转而回归‘人’的本身,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把很多年轻人都吸引进了B站和电影院;近期大火的《风味人间》,内容是中外美食,载体却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里面有传承美食的手艺人,有钻研美食的餐饮工作者,有分享美食的美满家庭,每个故事都传递出温暖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人本主义纪录片的典型案例。”
区别于传统电视纪录片,网生新派纪录片以互联网为主要播放载体,创作者更加注重作品的互动性和传播性。在B站,弹幕和评论区都是创作者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渠道。
“我们在B站看《人生一串》,能看到视频里有很多弹幕。弹幕是网生新派纪录片的标配,它能极大扩张纪录片内容的信息边界。在B站纪录片分区还有个传统,每一部重要的作品上线,导演都会在评论区跟B站用户网友亲密互动,写下自己的开播感想,并回答用户的各种问题。现在,这些纪录片导演都在B站成为大家喜爱的UP主。”在李旎看来,B站丰富的互动方式让用户和纪录片以及用户之间得以充分交流,作品更易于传播。
不以流量为导向 如何做好“网生新派纪录片”?
谈到B站未来如何把网生新派纪录片做好,李旎认为,首先是不以流量为导向,对价值观要有坚持。“纪录片这个品类很特殊,如果一味以流量为导向,内容很容易走偏。我们的用户很年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所以做纪录片必须坚守价值观导向,注重用户正反馈和内容品质。”
去年底,B站启动了致力于发掘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创作者的“寻找计划”,时隔一年,李旎总结了计划的阶段性进展。“过去一年,‘寻找计划’做出了《历史那些事》等话题作品,与传统的纪录片机构也有深入合作。比如邀请央视纪录频道入驻B站,与上海纪实频道联合共制王牌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与五星传奇联合出品系列纪录片《极地》等等。”
作为“寻找计划”的重要成果,《人生一串》在海内外获得众多重量级奖项,包括中日韩电视制作人论坛的中国代表作品奖,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节目展评展播的最佳作品奖,以及24届中国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奖等。在刚刚结束的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WCSFP)上,《人生一串》还作为唯一一部国产自制纪录片,荣获大会特别推荐。
此外,B站也积极开展跟海外机构合作,引进并联合输出优质纪录片内容。今年9月,B站上线了Discovery专区,囊括145部纪录片、200小时独家内容,未来双方还会进行内容共制。
李旎表示,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看纪录片,这对纪录片平台方和内容方来说都是极大鼓舞,未来将持续在纪录片领域发力,“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在B站爱上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