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注册

登录

汉网首页

被“丧”过度营销了?三节课有可能·学习成果展帮你“反套路”

近年来,以"咸鱼"、"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愈发流行,一大批压力重重的年轻人仿佛一时间找到了组织,不约而同地给自己贴上「丧」的标签。

比如这类“小丧文”,就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人生态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不努力会很轻松。”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是绝望。”

比起正能量,这种充斥着消极主义的“丧文化”似乎更能引发集体共鸣。于是,各大商家争抢着推出以"丧文化"为主题的营销活动,一些媒体也愿意借渲染来蹭一波流量。在此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躲在“丧文化”的金钟罩下,不去探究为什么“丧”。

当人们被“丧”的气压笼罩到极点时,需要正能量的引导来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地追求。

11月19日,三节课在北京地铁4号线海淀黄庄、中关村地铁站以及4号线一辆地铁列车上举办了一场学习成果展,唤醒那些在“丧文化”状态下装睡的人。

图:“向25万互联网人的行胜于言致敬”有可能·学习成果展

那些喊“丧”的人,他们真的“丧”吗?

曾说要减肥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就去健身房冲了几次澡;曾说世界很大要去看看,结果就从五环跑到二环;曾说要好好学习升职加薪,结果转眼就躺床上刷剧。

他们以“丧”自居,并不是因为对什么都不在乎,而是因为忍受不了执行的枯燥,或不想面临努力也失败的挫败,从而找的借口。

学习成果展上的这句文案很直接地戳穿了这块以“丧”之名的遮羞布。

它恰到好处地找准了受众的痛点,用最直白的文案激发人们反思——丧只是表象,造成“丧”的原因是“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做”。

你没做到的事情,有些人做到了

你什么都不做,或许不会直面痛苦,但也无法获得成长。

在这场学习成果展中,最能触动到那些“丧”人士的,是近百位互联网人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一份份“作业”,以及通过“作业”收获的改变。

这些人来自于各行各业,年龄不一,拥有着新媒体、运营、产品经理、营销、程序员、客服、全职妈妈、车间工人、酒吧酒保、行政等各种各样的身份和职业。

坚持做“作业”,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行胜于言”:据说,每位三节课学员在一堂“魔鬼训练营”中,需要完成10-15份高质量的“作业”。他们的“作业”不仅完成率高,还有不少获得了知名企业的认可。

图:获新世相高度肯定的三节课学员作业

这些“作业”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发生蜕变,收获了未曾想到的“有可能”:

有从完全不相干的行业成功转行互联网的:

三节课学员李想,顶着家人的不理解,从安逸的传统行业裸辞到北京寻求新媒体工作,从什么都不懂的运营小白,到运筹帷幄的运营经理,是一年半的坚持产出,让他更加接近理想中的样子;三节课学员胡胡,曾从事兽医行业,对互联网知道的并不多,凭借好奇,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做出了一份优质的作品,赢得了小米有品官方的认可。

谁说女人一定止步于“母亲”的身份:

三节课母女学员:辞职在家的陆洪娟(母亲)和21岁的李嘉欣(女儿)一同在三节课学习,母亲从0互联网经验起步,经过2个月的熬夜、争吵、冷战、哭诉,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最终与女儿共同成为三节课优秀学员;三节课学员一休,在产假结束重回职场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在三节课学习,认真、系统地梳理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知识。经过一段比高三复习还刻苦的一段时光,她成为了一个小有成就的宝妈。

还有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收获了自己的“有可能”:

三节课学员周欣,一位曾在校招中一败涂地的应届大学生,凭借一份认真完成的“网易蜗牛读书”的产品分析报告,成功入职了网易蜗牛读书;三节课学员袁雪,不甘妥协的30岁女硬件工程师,放弃高薪工作投入陌生的互联网领域,突破了职场瓶颈;三节课学员少羡,0经验小白通过学习成功逆袭,实现200倍粉丝增长,月薪从5000到20000;三节课学员铁匠、陈宇博、eva,三位背景各异的学员因在三节课结缘而共同创业等。

图:三节课学员周欣凭借一份作品入职网易蜗牛读书的故事

这些故事,看似是在讲述三节课学员的奋斗史,实则影射的是更多的都市追梦者。

他们原本有更多的理由“丧”,比如,跨界要面临“隔行如隔山”的艰难、边带孩子边学习的精力缺失、放弃高薪转行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以及职场对小白的不友好。

然而,他们未曾抱怨、放弃,而是长年累月地做着一些无人理解、无人称赞、甘苦自知的努力。

相比那些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又或是一鸣惊人的传奇故事,我们总是更愿意被这些在漫长时光中坚持朴实无华的行动的人所感动,他们就是“行胜于言”本身,也为那些深陷“丧”而不自知的人带来了鼓励。

此外,这些优质作业和学员故事也侧面体现出了三节课的专业水平和品牌理念,可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产品说明书》。

警惕不正确的努力姿势,导致的“丧”

还有一类人,他们不是不行动,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努力。

然而,他们重视努力的姿势多于效果。当付出与收获长期不成正比时,为了洗清“笨”的嫌疑,“丧”就成了他们的保护色。

这些文案或许会点醒那些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的伪学习者、抱有“3个月速成”、“2周蜕变”不切实际期望的爱幻想者。

三节课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更是能力的有效提升。这场学习成果展将价值观、学员作业、学员故事三者放在一起,一方面将三节课与只关注完课率的教育机构做了区分,另一方面体现了三节课拒绝伪学习、重点关注能力提升的品牌理念。

关注自己的成长,拒绝因为别人而“丧”

很多人的“丧”是因为太过关注别人的成绩,并将此与自己的不足作比较,从而丧失信心。

当你做出了一份被称赞的方案,写出了一篇阅读量1000+的文章,做了一次反应还不错的演讲,这些或许在别人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你可以选择让它们成为自己心中的一份小确幸,甚至是永久存在的力量之泉。

当小确幸越积越多,自身也会变得更加乐观和强大,这本身就能感染到更多的人。当然,你也可以主动选择将这份小确幸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的人打破“丧”的魔咒。

三节课举办的这场“向25万互联网人的行胜于言致敬”学习成果展,就是这样的一份传承。

作为一场“行胜于言”与“丧文化”的较量,一场“能力提升”与“伪学习”的博弈,学习成果展见证了互联网人的奋斗历程,懂得互联网人每一步的不易,也正是通过展现这些人、这些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行胜于言的力量,并因此受益。

这种传承也让人想起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上一篇:金融壹账通构建资管“全”能时代

下一篇:《春岛》十周年特别活动 荷兰艺术家摄影展圆满开幕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

前瞻科技

商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