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
每逢大集,与镇政府大门口摆摊卖油糕的大妈热情地打个招呼,对永济市蒲州镇到村工作大学生蔡兆伦而言,已成雷打不动的习惯。
不是外人,更不是客人,而是地道的自家人。2021年以来,永济市两批200多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及选调生先后到岗,其中蒲州镇有26名。2022年11月,蒲州镇党委以此为骨干组建新媒体视频团队,并购置价值3万余元的专业设备,引导支持团队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拍摄蒲州主题的各种视频作品进行线上推介,使得这批初出茅庐的“95后”“小干部”迅速全方位成长,出圈出彩。
(相关资料图)
拍出青年派
古城墙的石板路,记载着古老的历史;穿行而过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带动着周边旅游的发展;田间地头的羊肠小路,承载着农民的辛劳和丰收的希望……
该团队的视频号作品《路》,勾勒出立体的多彩蒲州,其浓浓的文艺范,让人顿生文化自豪、地域自信,令人啧啧称叹。
精业笃行,臻于至善。该团队精心打造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蒲州青年精进修行、追求卓越的精神写照。
蒲州镇宣传干事、新媒体视频团队成员吕晓敏介绍,不同于专业的新媒体团队,团队成员在承担乡镇日常工作之余,“兼职”运营视频账号,采用“固定成员+流动成员”工作模式拍摄,但其拍摄的规范化、专业化却毫不逊色。成员李佳负责视频脚本的撰写工作。“五一”前夕,她在参加一个讲述会的同时,加班加点策划拍摄文案,并一头扎进拍摄现场,不厌其烦不知疲倦。成员吕万原负责视频的后期审核工作,是视频的最后把关人。在他把关指导下,团队的作品无论从构图、剪辑还是配音,都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准。特别是,在镇党委的指导下,团队的视频创作不断成熟,从一开始的“文艺风”逐渐转向推介当地的特色农文旅资源,取得精神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蒲州青年》《美味蒲州》《“五一”假期哪里玩》……近半年来,该团队出品的视频号、抖音号作品共15期,内容涵盖当地人文历史、产业振兴等各个方面,最高播放量达3.2万次,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冲击波”,吸引周边城北街道、栲栳镇等纷纷派人“取经”。
拍出生产力
“临近‘五一’假期,镇里4个‘小干部’来到垂钓园,拿着摄像机、无人机,免费给我们拍视频。”6月1日,在杨马村垂钓园,该村村委会副主任余养心介绍,“他们在我看来都还是孩子,但干起活来身上有拼劲。虽然只有几十秒的视频,他们却花了6个小时仔细拍摄,特别是为了拍到鱼上钩的那一刻,他们不怕炎热,在鱼池边蹲守了近两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团队拍摄的《“五一”假期去哪玩?就来蒲州杨马垂钓园》视频,一经发布便不同凡响。据余养心介绍,互联网的影响力很大,一个住在运城北城街道的朋友在抖音上看到视频后,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对这样的宣传方式赞不绝口。
渔业养殖是杨马村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其中,养殖基地水面面积达1200亩;村集体经济产业垂钓园占地约23亩,共有一个室内和4个室外垂钓园。“最近一段时间,垂钓园的顾客不断增加,收入同比增加三分之一。”余养心说,“重要的是,垂钓园的人多了,间接带动了村里的鱼塘养殖的效益增长,鱼的批发价从每公斤2.3元涨到了每公斤3.5元。”
除了《“五一”假期去哪儿玩》,新媒体视频团队制作的《望西厢民宿》《蒲州喊你吃桃啦》等产业宣传视频,也以独特的传播魅力,为当地农户带来真金白银。今年5月,张留庄村10余亩大棚鲜桃上市,经视频宣传后,短短几天就被客户线上抢购一空。
在《望西厢民宿》视频中,以由远及近的镜头走近西厢三号院窑洞民宿,院内黄砖白墙、竹翠花红,窑洞里装修精致、功能齐全,品茶聊天、吃农家美食、夜观普救寺等体验令人心驰神往。片尾处“欢迎大家来望西厢,耍!”可谓创意十足。
“去年11月,我在自家后院投资55万元建了两口高标准窑洞民宿。平时我们夫妻俩也尝试上网发小视频宣传,但效果不太明显。”西厢村村民、望西厢窑洞民宿店主王兵说,“今年‘五一’前几天,新媒体视频团队的视频发出后,打电话咨询的人多了,来住宿的人也多了,客房入住率达到前所未有的30%。”
拍出大担当
每个人心中,都有独一无二的“开始”。蒲州新媒体视频团队在2月27日发布的视频《开始》,记录了蒲州镇环卫工人、早餐店主、学校学生、普救寺工作人员一天的开始,也点燃了“小干部”们告别书生气、融入大时代的热血激情。
“拍摄《开始》,让我在蒲州有了全新的开始。与集市上卖油饼、扯面的大爷大妈频频互动,成为老相识,最初无所适从的迷茫也一扫而光。”蔡兆伦介绍,“在盐湖区老家说普通话,到蒲州‘新家’说永济话。提到上班,过去说‘去’蒲州,现在已习惯说‘回’蒲州。”
拍出乡土情,拍出大担当,对这片土地无比眷恋的新媒体视频团队的“小干部”们精神气满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蔡兆伦是蒲州镇城建办的一员,也是北闫郭村的包村干部。村里年过七旬的崔某夫妇和儿女分开居住,所住房屋部分倒塌。经过村干部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老两口最终搬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但对自己的老院子总是割舍不下。近段时间阴雨绵绵,蔡兆伦每天关注天气预报,一天要打好几个电话,确认他们确实不在危房里才放下心来。
“补助报到表上是冰冷的数字,发放到手却是满满的希望。”这是新文学村包村干部吕万原对工作的深刻感悟。5月11日,他偶然间看到困难户子女上学补助“雨露计划”的申报文件,“截止时间为5月14日”的规定让他如坐针毡:仅剩3天了,绝不能因信息不畅给村民造成遗憾!情急之下,他直接通过村里会计联系到贫困生陈萱蓉父母,帮其填写好申报资料,最终成功申请到一学期3000元的生活补助。
孟佳乐是孟盟桥村的包村干部。村民柴某因面部疾病,在当地金融机构的账户无法通过人脸识别,无法领取低保补助。孟佳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柜台工作人员协调沟通,想尽办法,最终找到柴某的一个旧有存折账户,使得补助顺利发放。
“以‘拍’展芳华,以‘拍’促才干。”蒲州镇党委书记杨靖说,“一‘拍’即‘彩’,我们的‘小干部’大有作为、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