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君蓉
(资料图)
为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措施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司法部、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前段时间,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出炉,我市5个村庄荣获此项荣誉。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本报记者先后探访了这几个村庄,并对部分村庄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取得的成效及通过创建活动乡村面貌发生的改变进行了报道。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乡村基层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探访,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市乡村基层治理的大致轮廓,并从中得到一些思考和启发。
在与乡村干部交流中,记者发现乡村基层治理的重点在村级治理,而村级治理很多情况下要依靠行政村自身特别是村庄内部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以自治为主的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为乡村基层治理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工作遵循。记者探访的这几个村庄,几年来立足村里的实际情况,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面都不乏创新之举,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村级治理的重中之重
记者走访的这几个村中,有的经济特别活跃、有的管理非常精细、有的服务异常贴心、有的文化氛围浓郁,虽然各有各的突出闪光点,但都有个共同点——拥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增强了党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办事能力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村党组织普遍在村民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他们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反映村民合理诉求;带领村民谋划村级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心帮扶困难群众;进行农村环境整治,提档升级村容村貌;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推进移风易俗;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维护村庄治安秩序。
这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方面注重将有意愿在农村发展、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有为青年培养发展为党员,为村党组织培养后备力量;另一方面注意加强党员党性教育,组织他们在履行党员义务的同时,珍惜党员荣誉,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服务群众,在急难险重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立足村庄实际,不断进行地方性制度创新
稷山县翟店镇翟东村规范完善的包括班子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管理、“三务”公开、民主法治乡村创建等20项制度机制,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村里的发展,需要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的“领头雁”。翟店镇党委就把对乡村“领头雁”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翟东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任俊生当“一把手”之前就在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干了十多年,他“一肩挑”后,以前的村党支部书记任作文甘愿当他的副手,扶上马再送一程。在翟店镇党委的指导、支持下,翟东村党支部非常注重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任俊生告诉记者,村里培养发展党员,优先考虑目前在村里并且以后也有意愿在村里工作、创业的年轻人。这些人成为党员进入农村党组织后,才能保障未来村务工作不断档。
为了规范和约束村干部权力,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支持下,各村都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各村也都根据规定将村财务等相关事项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微信群等形式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党组织逐渐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重大事项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固定下来,成为执行村务的固定动作。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垣曲县长直乡鲁家坡村雷打不动的一周7天村干部坐班值班制。为民、便民、利民、惠民几个字,不只是挂在墙上,更是融入了每天的实际行动中。鲁家坡村每天都有干部值班,7名村“两委”干部,一人值班一天,群众要办啥事直接找值班干部。值班表就在墙上贴着,就算下班了一旦村民有需要,电话联系一下,村干部都会积极帮忙解决。
一系列地方性制度的创新实施,不仅充分尊重民意,保障了村民民主参与的权利,还增进了干群关系,使得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加公正、高大。
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将规矩定在事前头
万荣县通化镇南陈村村规馆墙背上,悬挂着《南陈村村民自治章程》的所有内容。章程内容涉及党员先锋、宅基规划、社会治理、乡风文明、经营管理、产业发展、环卫管理、依法治村等方方面面,将村里各项事项是怎么规定的,全部告知本村村民。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振武告诉记者,“南陈规矩”从村内基层组织的职责要求到乡村经营管理,从红白事的操办标准到禽畜饲养的管理规则再到乡风民俗等,都有相应的条款。这些规矩的制定,经过村干部考察调研、提议酝酿、征求村民意见、修改完善、公示等一系列程序,在遵守国家宪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村民的意见,才最终形成章程。“在章程制定的过程中,村里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章程一旦形成,所有人就必须遵守,无一例外。”李振武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村干部本着一颗公心,规矩面前人人平等,村里的各项规定就能执行下去,村里的事也就好解决了。”
为了规范村民的行为,推动村庄有序运转,国家鼓励和支持各地乡村结合当地特点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村庄乡土道德规范有机结合的产物,它以村民容易理解、便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村规民约制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推动村民深化对相关问题认知、理解和形成共识的过程,是村民受到教育的过程。村规民约的实施,使村民的日常行为有了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把经济抓在手心里,一门心思谋发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和改善是做好村庄治理的基础条件。
走访中,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反映,“多个工厂,就少几十个‘二流子’”。人们有就业机会,收入有保障,无事生非、违法犯罪现象就会减少。村民有事干,村里没闲人,这是村庄治理的基础。经济基础比较好的村庄,村民可以在本村或就近务工经商,同时还能照顾自己家的承包地,农忙时和工余时间在家里打理田地。经济欠发展的村庄青壮年一般都会外出务工经商,平时不回村庄,家里的事情交给父母料理。家家户户都忙于自己的生产生活,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对较少。村庄人少、人忙,工作生活的交集不多,利益关联度不高,降低了产生矛盾纠纷的概率。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向乡村的倾斜,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劲头很足。今年一开年,南陈村党支部书记李振武就召集村“两委”主干,一起筹划今年村里的发展规划。翟东村党支部书记任俊生也向翟店镇党委提交了今年该村的发展计划,并谋划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入股村镇项目,滚雪球式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在鲁家坡村文化礼堂,记者见到了该村制定的“十四五”规划项目表,该村纸箱包装厂(扶贫车间)项目是今年的重点项目之一。
将服务做到心坎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垣曲县鲁家坡村孝善养老协会出面为本村老人向子女收取的每月最低200元的赡养金,制度化保障了老人的基本生活。此项创新将服务做到了全村老年人的心坎上,并在全县得到推广。
《鲁家坡村孝善养老协会工作细则》规定,“保证父母生活水平不低于家庭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保证付给父母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费,保证父母每月基本生活保障(米、面、油、肉、菜等);对子女付给老人的赡养金,协会要建立赡养金专户,进行统一收取和发放……”这个细则已经实施了5年,该村负责收取赡养费的郭慧琴说,现在村民们已经养成自觉给父母赡养费的习惯了,每个月的3号就能收到90%的赡养费,每个月10号之前就能把全部赡养费发放到老人手里。
除了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乡村公共服务还涉及村民建房、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身份资格证明、卫生防疫、矛盾纠纷化解、村庄秩序维护、公益岗位安排等。这些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事项,以前主要由乡镇以上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经办。过去这些事项多是村民家庭和个人直接与相关部门打交道。近年来,在简政放权、优化程序、提高效率的要求下,各地不断创新服务村民的办事方式,服务机构和力量下沉,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办理相关事务;或者由村里安排专人集中代为办理,有时由专业部门上门服务。能够在网上办理的不再要求到指定机构办理,一次办妥、一日办结成为常态。公共服务将村干部与村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改善公共服务过程中,村干部的威信提高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达到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良好效果。
我市乡村基层治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大部分乡村青壮年以及儿童仍在离开乡村,这将进一步加剧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导致村庄发展活力受限。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治理人才极度匮乏,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很大困难。村“两委”干部年龄普遍较大,而可以培养和使用的青年后备干部人选有限。一些在外务工经商的青年人有入党的意愿,但是,由于常年不在家乡无法成为培养对象。近年来,各地向乡村下派了大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以缓解乡村基层干部人员和能力不足的压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长远看,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基层治理有效的根本还在于乡村拥有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人口,在于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基层治理人才。如何留住乡村青年、吸引青年人返乡参加乡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