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注册

登录

汉网首页

巩固脱贫成果 衔接乡村振兴——全市脱贫人口增收纪实|前沿资讯

本报记者 韩维元 通讯员 任晓波 张 莉


(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2022年,我市紧紧围绕产业项目带动、小额信贷支持、驻村帮扶等方面做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推动全市农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195元,增幅16.4%,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步提高,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特色带动大产业

眼下正是草莓销售的旺季,在绛县卫庄镇新义村草莓大棚跨村联营项目基地,一栋栋草莓大棚显得格外壮观,来自里册峪村的周卉正忙着采摘草莓。

卫庄镇里册峪村是“十二五”易地搬迁移民村,全村现有309户830人,建档立卡脱贫户143户410人。搬迁后,村民没有了自己的土地,部分青年通过培训外出打工,有了稳定收入。对于一部分外出务工存在一定困难、年龄较大的村民,里册峪村通过“流转土地跨村联营”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以特色种养业发展实现脱贫户稳定增收。

2022年,里册峪村在新义村实行“同镇异地”跨村联营项目以后,作为脱贫户的周卉优先拿到了承包权。“我之前就在韩庄有两个草莓大棚,加上新义村这个,就是3个大棚。另外还养了1头牛8只羊,一年下来收入基本上在10万元左右。”

庭院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体,具有模式多样、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在垣曲县,庭院经济正成为脱贫户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2016年,家住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的郝永红因为一次手术,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爱钻研的他没有停止对生活的追求,开始在家里搞起了平菇种植。

“从一间小棚开始,现在家里有3个平菇大棚,一年出菇两万棒,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此外,他还在庭院周边养殖了200多只美洲雁,一年可增加3万元收入。“这几天我正在参加县里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希望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把这些农特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位于垣曲县皋落乡皋落村的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香菇栽培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建成养菌棚及出菇棚90个,年产香菇400万袋,产值4000万元,并逐渐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发展模式。

“对于脱贫户,我们采取合作经营、劳动务工、菌棒发放、全权托管‘四个帮扶’模式,实现了脱贫户的灵活就业,带动83名脱贫户实现就业增收。”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席娟娟介绍说。借助皋落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契机和距县城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席娟娟还在基地开辟了休闲观光采摘、香菇产业园研学基地,形成研、产、销、学、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脱贫户多渠道就业增收。

据统计,2022年以来,全市完成5.49亿元上级资金和市级8200万元配套资金下达,建成13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和13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在脱贫县创建1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新增3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14个消费帮扶平台,助销农产品3.34亿元,带动7.37万脱贫人口增收,为进一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小额“贷”出高收入

“我们家现在有20多亩玉露香梨,大部分都已进入丰产期,前年家里买了小汽车,去年的收入超过了20万元,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提起稳步增加的收入,平陆县张店镇軨桥村的蔺玉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起今天的好日子,蔺玉玲最忘不掉的还是当年帮助她启动玉露香梨种植的5万元小额免息贷款。2018年,脱贫后的蔺玉玲加入了平陆县凤翔红不软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玉露香梨。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蔺玉玲申请了5万元的脱贫户小额免息贷款。正是这5万元的免息贷款,让蔺玉玲的生活从此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自从种了玉露香梨,我们家的收入从5万元到10万元,从10万元到15万元,再到现在的20多万元,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如今的蔺玉玲,不仅实现了收入稳步增长,也在合作社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我市以小额贷款为抓手,对建档立卡脱贫户实施信息建档,开通绿色通道,提高资金投放精准度,做到应贷尽贷,做好贷后监管。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有了小额信贷支持,我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把养殖业做大,让我们一家6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2年6月15日,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绛县郝庄乡薛家洼小山村脱贫户张宾宾拿到了5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后高兴地说。

张宾宾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2020年,他回乡搞起了养羊和中药材种植。“一开始只有20多只羊,再加上疫情,收入也不稳定。”村第一书记常斌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张宾宾一直有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但却受到资金的困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常斌随即与当地农商行对接,仅用了3天时间,张宾宾就拿到了5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

“现在的羊有180多只,自己种植玉米小麦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饲料,加上柴胡收入,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说话间,张宾宾的眼里尽是感激和对好日子的满足。

据市乡村振兴局统计,2022年,全市共为脱贫人口发放小额信贷5.56亿元,带动脱贫户11350户。通过小额信贷,在促进当地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驻村帮出新振兴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在芮城县阳城镇永丰村养蚕大户胡志平的养蚕基地,却是一派火热景象。新建的蚕丝被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抓紧调试机器和加紧备料。

“项目总投资80万元,目前项目主体建设已完工,相关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产品以蚕丝被为主,另外还开发了蚕砂枕、桑叶茶等附加产品。”胡志平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全县60多家养蚕户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吸纳就业350人,预计3年内年产值将达到5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5万元。

永丰村有5个自然村,16个居民组,860户2401口人,村民主要以苹果、花椒种植为主,近年来又陆续扩展了桑蚕、红枣、猪、羊等种养业。2020年年底,该村实现脱贫目标,摘掉贫困村帽子。

“作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要实现‘后来者居上’,早日实现群众的增收致富,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产业项目来拉动。”永丰村第一书记杨兴华自2021年5月包联该村以来,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把产业项目带动作为实现脱贫人口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先后实施了5个产业项目,以此辐射带动,帮助脱贫户实现增产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苹果深加工项目是针对永丰村苹果发展状况规划的一项产业项目。“我们去年6月份赴山东招商引资,与山东鲁顺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永丰村原废弃校址建设一座投资1000万元、年消化苹果7000吨的深加工企业。”杨兴华介绍说,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并为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刚刚介绍完苹果深加工项目,杨兴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吸纳麦自生农业项目现场。走进一间民俗窑洞,清新的空气、清雅的陈设和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让人瞬间有了回归田园的感觉。“这些窑洞都是利用当地一些闲置废弃窑洞建成的,目前已经修复6孔,但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座高标准的休闲养生基地。”

2022年5月,杨兴华和村“两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吸纳麦自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永丰村,在打造休闲养生基地的同时,还流转了250亩土地进行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开发,预计3年内将带动200户农户600人增收,年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

此外,驻村帮扶工作队还依托当地天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党支部领办的方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托管苹果800亩、花椒500亩。针对永丰村冷库无人承包而导致闲置的问题,积极寻找客商签订承包合同,增加了脱贫户的就业渠道,盘活了村集体经济。

市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年底,全市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项目达2357个,实施1187个,已完工1168个,完工率98.3%。

易地“搬”来好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持续做好后续扶持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等工作,确保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有就业、能致富”,加速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一直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垣曲县皋落乡皋落村皋陶古镇小区是个移民搬迁小区,距离小区约一公里的便是垣曲县的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山西煜耀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仅这一个公司就有150多脱贫人口在这里务工就业,党红伟便是其中之一。

“现在的生活特别好,小区有电梯,家里有暖气,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出了小区就到了公司,全家人都有稳定的工作,真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提起现在的生活,党红伟特别知足。

比起党红伟,家住晋海花园的阚爱平就更加方便了,“不出小区就能就业”成了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我们脱贫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小区开办了帮扶车间,我们这些搬迁户不用出小区就有工作,真是特别方便。”在阚爱平看来,不用出小区每个月就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还能随时照顾老人和孩子,就是她心目中的“幸福好日子”。

与党红伟、阚爱平不同,同样是易地搬迁户的焦应军的生活则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焦应军曾是平陆县常乐镇后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多年因为创业失败、债台高筑,一度艰难度日。2017年,他和乡亲们搬迁至位于平陆县城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常兴社区后,利用自己创业时积攒的人脉和经验,重新带领乡亲们在社区扶贫车间开展鞋面代加工。

“之前我就是做鞋面代加工生意的,因为经营不善导致创业失败,幸亏有了社区的扶贫车间,不仅让我有了重新创业的机会,还让我实现了人生的‘反转’。”而今,焦应军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建成了3个扶贫车间,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带动脱贫人口30余人实现就业。“我计划在两年内实现产值翻番,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让更多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2022年,市乡村振兴局在全市101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了37个帮扶车间和21个帮扶产业园,用于解决搬迁家庭的务工就业,全市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率9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6289户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从“脱贫摘帽”到“增收致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河东大地细细描绘、徐徐展开。

上一篇:省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组来运调研督导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

前瞻科技

商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