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国工程教育的消息,近日格外引人注目。
据教育部消息,截至2017年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近千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意味着什么?我国工程教育缘何赢得世界认可?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2006年,我国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试点。2016年,经过10年努力,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认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作为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的主要推动者和见证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如此总结其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实现了‘六个一’:一个里程碑,从原来的模仿、跟随,到现在的并肩而行;一张通行证,中国的工科毕业生可以通过互认走向世界;一套新标准,中国现在采用的是国际实质等效的高标准;一张入场券,中国的工程师可以进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和跨国流动;一个新声音,让中国声音走上国际质量标准和规则制定的大舞台;一个新跨越,实现了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一次新跨越。”
我国近千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逐步成熟。”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说,作为我国工程教育近十年来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工程教育认证直指工程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教育理念、标准、模式、评价等核心问题,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认证专业数量从每年几个、几十个,到最近几年的几百个,从“试验田”快速提升到“大田耕作”,为引领改革方向提供了一支数量可观的样本和范例。
“同时,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中国工程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应也必将为全球工程教育发展输出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从全球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向贡献者、引领者转变。”吴岩强调。
据悉,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机遇优势
我国工程教育如何赢得世界认可?我国工程教育的优势是什么?
“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机遇优势。”长期从事工程教育研究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世斌如此总结。目前,我国工科本科有31个专业大类、203种专业,全国布点19000多个,1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科本科专业,在校生约550万人,毕业生约124万人。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供给体系,层次分明、类型多样、专业齐全、区域匹配。
同时,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过程。据介绍,近年来,按照《华盛顿协议》倡导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等工程教育理念,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建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企业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
未来,我国工程教育将往何处去?“新工科”成为关键词。
最近,接连推出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吴岩指出,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呼唤新工科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硬实力呼唤新工科的建设。
吴爱华介绍,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去产能、去库存,造成一批传统产业领域的工科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为应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发展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自2017年提出加快新工科建设。
“具体来说,要从五个‘新’发力。”他介绍,树立工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落实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建立工程教育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一方面要改造升级传统的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旨在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等,推动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
同时,要建立工程教育的“新质量”。吴爱华表示,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各个专业类的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工科专业类标准已正式建立。此外,还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进一步扩大认证规模,使我国更多专业能与国际实现实质等效。“当然,要探索工程教育各高校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高校都能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各类学校分类发展,进而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创新发展培养一代代德才兼备的工程创新人才。”(晋浩天)